15万级四驱时代降临!魏建军用Hi4技术撕碎行业“潜规则”

行业资讯第一新车 2025-04-15

“四驱车卖15万?这车怕不是来掀桌子的!”​
当二代哈弗枭龙MAX以15万级定价杀入市场时,行业和用户的第一反应是怀疑——毕竟在传统认知中,四驱系统是20万以上SUV的专属标签。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用Hi4技术证明:​​“不是四驱太贵,而是过去的技术太笨。”​ 通过双电机架构重构、智能算法革命和维保成本腰斩,Hi4让四驱从“奢侈品”变成“家庭刚需”,更让合资品牌引以为傲的溢价壁垒轰然倒塌。

一、技术平权:少一个电机,多一套四驱的“成本魔术”

传统混动四驱的痛点,在于“既要又要”的贪婪。三电机架构(前桥双电机+后桥单电机)虽然能实现四驱,但高昂的硬件成本和冗余的能耗,最终让消费者买单。而Hi4的颠覆性在于——用两个电机干三个电机的活。

通过双电机前后轴分布式布局,Hi4将前桥电机同时兼任驱动和发电角色,后桥电机专注驱动。配合智能电控系统,实现纯电两驱、纯电四驱、串联模式、并联四驱等9种工况的无缝切换。这套设计直接砍掉1个电机硬件,仅此一项就让四驱系统成本直降31.6%(见下表)。

​成本项传统三电机四驱Hi4双电机四驱降本幅度
电机与电控系统3.8万元2.6万元31.6%
传动机构1.2万元0.9万元25.0%
总成本​5.0万元​3.5万元​30%

更精妙的是,Hi4的智能后桥解耦技术让省成本与省油兼得。当车速超过63km/h时,系统自动断开后桥半轴连接,减少电机拖拽损耗,高速油耗直降10%(WLTC工况下综合油耗仅0.97L/100km)。按家庭用户年均行驶2万公里计算,仅油费一年就能省下1500元,相当于白送3箱95号汽油。

二、降维打击:15万定价背后的“技术暴力美学”

如果说成本重构是Hi4的根基,那么性能碾压则是它撕开市场的利刃。当同级竞品还在用“馈电油耗5L+”“两驱够用论”自我安慰时,哈弗枭龙MAX已用三组数据完成对行业的嘲讽:

  1. ​性能碾压:238kW综合功率+595N·m扭矩,零百加速6秒级,相当于用本田CR-V混动两驱的价格,买到奥迪Q5L 2.0T高功率四驱的性能;
  2. ​油耗吊打:馈电油耗4.2L/100km,比比亚迪宋PLUS DM-i两驱版(5.2L)低19.2%;
  3. ​安全升维:美国交通部数据显示,四驱车事故率比两驱低50%,而Hi4的冰雪算法将扭矩控制精度提升6.5%,模式切换速度快25%,相当于给车辆穿上“钉鞋”。

这场技术革命最狠的一刀,是重新定义用户的价值锚点。过去消费者在15万级市场只能选两驱混动,如今却能用同等预算买到四驱+更强性能+更低油耗。一位哈尔滨车主在论坛直言:“以前开两驱车遇到冰雪坡道得下车推,现在枭龙MAX直接稳着油门就上去了,这1万块差价花得值!”

三、行业地震:从“续航内卷”到“四驱刚需”的认知重构

Hi4的出现,正在改写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规则。2024年1-6月,15-20万元价位段SUV的四驱渗透率从8%飙升至23%,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:​​“四驱可以不用,但不能没有。”​

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层迁移:

  • ​北方用户:冬季零下20℃的冰雪路面,四驱系统让通勤从“胆战心惊”变成“从容淡定”;
  • ​南方用户:暴雨天两驱车打滑撞护栏的维修费(约3万元)远超四驱车溢价;
  • ​长途自驾族:川藏线爬坡时,四驱脱困能力比多50km续航更关乎生命安全。

而Hi4的长期价值更让传统车企胆寒。以5年10万公里用车周期计算:

  • ​维保成本:得益于1年/1万公里超长保养周期,年均费用仅1040元,比燃油四驱车省下1160元;
  • ​轮胎损耗:四轮扭矩分配降低打滑概率,轮胎更换周期从3年延长至5年,省下4000元;
  • ​残值优势:四驱车型在二手车市场溢价普遍比两驱高8%-12%。

这笔账算下来,用户相当于“开5年倒赚2万块”——技术普惠的价值,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结语:魏建军的阳谋与行业的生死时速

当友商还在争论“两驱是否够用”时,魏建军已用Hi4技术掀翻牌桌。这场四驱平权运动的本质,是用技术优势对行业发起“非对称打击”​——通过重构成本结构,长城将四驱从“溢价工具”变成“流量入口”,倒逼对手在性能、安全、价格的三重维度上疲于奔命。

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言:“2024年之后,没有四驱的混动车就像没有快充的电动车——你可以造,但用户会用脚投票。”而这场革命的终极受益者,或许是每一个曾经因价格望而却步的普通家庭。毕竟,安全的权利,从来不该被明码标价。